人猴戰爭(下)-保育之路
人猴戰爭(下)-保育之路
我們回顧1989年 「野生動物保育法」訂定之前,台灣獼猴族群的確曾經面臨生存浩劫,當時的牠們做當作山產店可口的佳餚,頭骨是藝品店最暢銷的紀念品,出生不久模樣甚是可愛
的小嬰猴與母親分離成為人類的寵物。大量的獵殺、捕捉使得台灣獼猴一度頻臨絕種,台灣獼猴也就順理成章進入保育名單,變成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
經過10年的保育,農委會在2001年 公布了一份台灣獼猴族群數量調查報告,對外公布全台灣的獼猴有二十五萬隻,於是獼猴數量過多、爆增的傳聞甚囂塵上。學術界也開始研擬要將台灣獼猴列為合法
的實驗動物,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將向中研院提案,成立國內首座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認為數量眾多的台灣獼猴似乎有潛力成為靈長類實驗動物。
這麼多年來,台灣獼猴從「珍貴稀有」變成一文不值,從需要保育的野生動物變成農民最大的敵人,在一片撻伐聲當中,我們可曾仔細思考我們和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為何我們已經施行了千百種方法,這場打了20年的人猴戰爭卻不曾稍止?我們可曾回首看一看台灣獼猴這條坎坷的「保育之路」?
難道片面的數量就能決定保育的成效嗎?沒有長期駐點追蹤監測,我們如何評斷這些年間的數量增長?仔細探究之下,才發現我們一直以來所倡導"保育"其實漏洞百出。
台灣獼猴常被認為是野生動物保育成功的範例,但是,卻沒建立長期監測其族群生態的機制,導致一般大眾對於台灣獼猴的認知多是一知半解,隨著媒體的報導起舞, 大部分的報導幾乎是未經求證的錯誤知識。以高雄壽山為例,私人自闢的休息區以及道路狀況非常嚴重,還恣意放置各項人工設施和栽種景觀植物於私人休息區中,
並強行驅趕闖入此地的獼猴,嚴重破壞壽山地區的生態環境,讓自然的棲地遭到破壞與減少。當大家在關注人猴衝突這個議題的同時,卻鮮少有人注意壽山生態棲地 被破壞的情形,長期監測站的設立,可掌握壽山台灣獼猴族群狀況,及人為破壞的情況,並建立台灣獼猴資料庫,才能更了解台灣獼猴真正的保育狀況。
探究人猴衝突最大的主因在於我們對待野生動物的觀念和態度。台灣,看似個保育觀念非常暢行的國家,但問起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卻幾乎懵懵懂懂。其中的問題點 在於缺乏環境教育解說及志工有效管理。我們對民眾所作的宣導,不該只停留在規勸,而是規劃良好的解說教育制度,培養解說員及志工,使民眾能得到完整且正確
的環境教育。
另外,我們在志工管理方面缺乏實際的管理經營和推廣,許多民眾都知道有志工,但是通常都不知道志工的工作是甚麼,沒有妥善的規劃和宣傳讓志工服務無法發揮最大效益。
當我們使用錯誤的方式與野生動物相處,這讓人猴之間的關係變成一個惡性循環。其實大部分的獼猴並不敢真的對人攻擊,因為牠們也不了解人類,不曉得人
類的行為代表什麼意義,為了保護同伴牠們往往只好選擇防衛。與野生動物相處時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尊重」及「平等看待」。並不因為我們身為人而比較高等, 也不因牠們只是動物而比較低下。
走過這20年的人猴戰爭,我們應該了解真正的"保育動物"絕不是由動物的增加數量來決定成 功與否,保育應該視為整體環境的保育,和傳播正確的環境教育知識,並非對於媒體錯誤的報導照單全收,當我們用心去了解台灣獼猴的世界,真正站在"自然"的 角度去看野生動物,才是和平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