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獼猴爸爸林金福 讓猴群應聲而至」

林美美
林美美分享了一條連結:「獼猴爸爸林金福 讓猴群應聲而至」
獼猴爸爸林金福 讓猴群應聲而至
shar.es
日期:2014-11-17 志工記者 瑭芯/報導 任職高雄市溪埔國中總務主任,同時教授國文的林金福,認識他的人多稱呼他林老師或林主任;但他還有一個特別的名號「獼猴爸爸」! 21年前林金福生了一場病,學生貼心地為了他的健康將同學會變成健行活動,地點是高雄壽山,從那天起也開始了林老師一家人上山追猴之路。 其實,林金福最早接觸的是高雄大社觀音山的獼猴族群,卻因觀音山屬於封閉的棲地環境,無法跟其他獼猴族群交流,導致獼猴個體數越來越少,從原本兩群到目前只剩下一群,至今,數量還在持續減少中。 後來他轉往旗尾山觀察,但旗尾山棲地環境也不優,並發現不少斷手斷腳的獼猴。之後又轉到墾丁社頂去做獼猴觀察,但因每週攜…

獼猴爸爸林金福 讓猴群應聲而至


志工記者 瑭芯/報導
任職高雄市溪埔國中總務主任,同時教授國文的林金福,認識他的人多稱呼他林老師或林主任;但他還有一個特別的名號獼猴爸爸
 胡雲鵬/提供
 胡雲鵬/提供
21年前林金福生了一場病,學生貼心地為了他的健康將同學會變成健行活動,地點是高雄壽山,從那天起也開始了林老師一家人上山追猴之路。
其實,林金福最早接觸的是高雄大社觀音山的獼猴族群,卻因觀音山屬於封閉的棲地環境,無法跟其他獼猴族群交流,導致獼猴個體數越來越少,從原本兩群到目前只剩下一群,至今,數量還在持續減少中。
後來他轉往旗尾山觀察,但旗尾山棲地環境也不優,並發現不少斷手斷腳的獼猴。之後又轉到墾丁社頂去做獼猴觀察,但因每週攜家帶眷前往墾丁,路程遙遠又辛苦,在因緣際之下回返高雄,從此落腳壽山做獼猴的長期觀察研究。
  胡雲鵬/提供
  胡雲鵬/提供
一年365天,至少要花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山上;從1993年起在壽山觀察台灣獼猴生態,至今已持續了21年的時間,對林金福來說,臺灣獼猴已經不只是研究的對象,而是朋友、夥伴,也是一種使命帶著這樣的使命感,他以一個國文老師的背景,進修拿到生科碩士,目前繼續進修生科博士班,只因他希望讓臺灣獼猴生態能獲得更多認同。
林美吟 /提供
林美吟 /提供
林金福不是研究臺灣獼猴的第一人,也從來沒有一位學者敢自詡是臺灣獼猴的研究專家;不過,林金福卻是替高雄壽山獼猴建立獼猴戶口名簿的第一和唯一的一人!也因為他對壽山臺灣獼猴的觀察研究資料詳實,一直有學者邀請協助研究和提供數據報告。
也許,他的理論知識比不上專業學者;又也許,他對臺灣獼猴的愛太執著,所以被認為研究不夠中立。但是他和臺灣獼猴的實際相處時間和野外觀察時數,在台灣學者和研究者中肯定數一數二。甚至於,他到臺灣任何一座山呼喚獼猴都能獲得猴群回應
林美吟/提供
林美吟/提供
 
林金福學會了「猴語」嗎?為甚麼只要在山林中長聲呼喚「猴~」,猴群便有所回應,一隻接著一隻呼朋引伴的圍聚到他身邊?
21年來發自真心地去了解猴群生活習性,並仔細觀察猴群叫聲,研究每一種叫聲代表的不同意義並詳做記錄,這套苦功夫的回報就是洞悉了猴語的發音法則,因此每每嘗試使用特定聲頻去呼喚猴群時,竟都能得到回應。
「可能自己天生跟獼猴頻率比較相近,所以在台灣各地嘗試呼喚獼猴,都能得到阿猴的可愛回應。」林金福謙虛表示。
不在乎有沒有經費支持,不在乎在別人眼中的他是不是研究者,更不在乎在學術界有沒有地位、成名與否,假如可以多改變一個人錯誤的觀念,多改變一個人對臺灣獼猴的錯誤認知,那麼我的付出就值得了。一語道盡他的心念。
林美吟/提供
林美吟/提供
女兒看父親
『我想這世界上,應該沒有人比我更了解他了。』
『我想這世界上,應該也沒有記者可以描寫他比我還要真實貼切了。』
『他是全臺灣最了解臺灣獼猴的人,他是為了臺灣獼猴奉獻了20年心力的人,他不是別人,他是我父親,林金福。』
  這是林金福老師的女兒林美美眼中的父親,所見二十多年來對獼猴執迷不悔無償付出的感動。 
延伸閱讀: 
台灣獼猴遭攻擊 不被重視的保育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獼猴生育控制 減了數量也斲傷命脈

步步危機!但對臺灣獼猴而言並不是轉機!唯有放下偏見而重新認識、瞭解臺灣獼猴,那才是契機。
1.心不知肚不明之三大噱王的言行?有如三人成虎之出爾反爾:(比喻的言行前後反覆,自相矛盾)的「肥皂劇」或「拖屎蹥」連續劇是最貼切之寫照。
2.居心叵測,難以想像?墾丁獼猴根本沒有那麼多?為了錢卻說那麼多!全省說得更誇張?也是為了錢!說全省獼猴不到1萬隻?卻說壽山獼猴1400隻超過最高負承載!講來講去攏是你的講?講譕影哪事講到一牛車,擱沒煞!
3.動機可疑,身懷鬼胎?只有紙上談兵(作業)毫無過程的調查?結果呢?當然不堪入目了,也就是自欺欺人。
4.心圖不鬼,有跡可循?絕育只是此時的障眼法,往後的動作是臺灣獼猴的動物實驗,爾後再出口!
5.學術倫理是以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為最高圭臬,怎可無言之有物,卻空口說白話呢?話可以隨便吃,話不能隨便講!
6.尊重生命就是尊重自己!不尊重自己如何教人尊重你們?
【麻煩大家多多分享此篇,讓台灣獼猴的情況被看見】
(此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網:「台灣特有種」危機:人為干預獼猴數量,缺陷小猴年年增加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90163/)
佔據權威的學者專家言論影響媒體報導,媒體傳播影響社會大眾的觀感,在報導的同時究竟是選擇照本宣科還是以客觀的角度思考、查閱資料、多方詢問?
決定一個報導的面向可能只要幾天、幾個小時,但是卻可能影響這些野生動物的一生,甚至是這個物種的存亡與否。
雄單與孤猴離開原生社群本來就是他們的習性,藉由個體向外播遷可以避免近親交配以外也促進不同區域間的族群進行基因交流,而這樣的播遷可能是幾百公尺內不同的社群,也可能是幾公里外不同區域的族群。
而當人類迅速擴張佔據了大部份的土地,原本能夠四處移動的野生動物被困在山區,向外播遷這樣的天性卻被冠上了「脫序」、「入侵」、「屢勸不聽」的潑猴罪名,卻沒人肯去理解野生動物的行為,只是人云亦云,然後判定他們終身監禁(獼猴監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eaVBCaaLKU)。
他們的生命正在變化,瞎眼的、體弱的、身體缺陷的(台灣獼猴生態攝影展照片 http://ppt.cc/jKNW ),人們卻渾然不覺,就像殺紅了眼般:「節育、撲殺、移除、監禁、開放獵捕!」
謝謝這篇評論給了台灣獼猴一個不同面向的報導,不管會有多少人能看見問題所在,至少給了他們一些希望,也給我一些動力可以繼續為了獼猴拼命。
謝謝。
日期:2014-11-07 記者 李娉婷/特稿...
TANEWS.ORG.TW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台灣獼猴的數量真的過多了嗎?
還是媒體、輿論導致民眾對獼猴容忍度變得相對低呢?
是時候該想一想...
獼猴真的多到對我們造成危害了嗎?
還是只是種群體性的「假想」?!
日期:2014-11-07 記者 李娉婷/特稿...
TANEWS.ORG.TW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台灣謎猴-人猴距離知多少?】

【台灣謎猴-人猴距離知多少?】

先讓我們看幾張在國外所拍攝,人與野生動物共處的照片。
圖片來源新浪博客:http://qing.blog.sina.com.cn/tj/59f7dda333000m1f.html
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63375
圖片來源妞新聞:http://www.niusnews.com/=P2d97x0
        在這幾張照片中,最廣為流傳是第三張小男孩與土潑鼠間的友誼,當時有許多電子媒體轉載,有非常高的分享率,被譽為「不可思議的友誼」,大部分的閱讀者、分享者都會提到他們對於這樣和平共處的親密關係感到溫暖、感動、有愛
        那麼現在讓我們看看,一般媒體報導、部落格文章在高雄壽山上拍攝人猴共處的幾張照片。
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taxonomy/term/1950?page=1 
圖片來源小yy台灣旅行腳:http://yy.george.tw/blog/ 
圖片來源高雄市議會趨勢觀點:http://www.kcc.gov.tw/magazine/2010_08/t04-3.html
接下來是我們與獼猴相處的畫面

林美吟 拍攝 
Flower Cat 拍攝

林美吟 拍攝
這組照片大家一路看下來是什麼感覺呢?
但是我相信大部分沒看過我文章、沒有實際體驗過人猴共處的人,會依照以往的經驗、舊有的資訊這樣感覺 ↓


我曾經在【台灣謎猴番外篇 - 我不是珍古德I】及 【台灣謎猴番外篇 - 我不是珍古德II】
中寫道,這些事在國外發生就會變成感人、可歌可泣,在我們身上發生就會變成爭議、不洽當。也舉例珍古德與林金福,過於親近野生動物而違背了科學中立,因此備受爭議。可是因為親近,他們才能看見更多、理解更多,才能發現冷漠的科學之下,其實動物們想表達什麼。

什麼樣的距離叫近?又是什麼樣的距離叫做遠?
有什麼準則可以依憑嗎?

保持距離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如果維持遠距離,可以緩解人猴衝突的話,為何至今這麼多年了人猴衝突並沒有趨緩呢?

認識獼猴的體驗團中也不乏高雄在地人,他們也表示雖然自己是在地人卻不是很了解獼猴,反而因為新聞的誇張報導感到害怕,還有些人以為上山時要帶武器防身才安全,直到跟了團以後才知道獼猴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可怕。

那這些年來,關於野生動物的「生態教育」我們到底做了什麼呢?請參考
【台灣謎猴-人猴衝突知多少】

近距離接觸獼猴就一定是錯的嗎?

這世界不是只有黑白兩色,也許我用了非傳統認知中的方式來解說、引導民眾,但這並不代表這就是錯的,不能因為我的舉動跳脫了你理解範圍之外,你就指責我是錯誤示範。

對於我來說,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只是消極防範,當你拉近了跟獼猴間的距離,才了解獼猴的行為、聲音、表情是什麼意思,該怎麼相處及應對。

所以我常說「和平共處,需要的是理解和觀念的改變,而不是創造距離」


最後我想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如果你並沒有為他們沒有付出過一絲努力和行動、沒有嘗試過改變大家對他們的負面觀感,只是被舊有的觀念認知牽著鼻子走,那麼你並沒有資格批判是非對錯的權利,你不過是個旁觀者罷了。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努力】趕不上【破壞】

【努力】趕不上【破壞】
每天一睜開眼,無論工作或是思考都與你們有關。
該如何讓你們更好?該如何持續人們對你們的關注?拍攝 來獼猴家作客的導演 Wei Chih Chang 在訪談時問我:「我覺得妳好像很急,很急著去做什麼,我也不明白妳為何要這麼急?」。
因為,我的人生只會縮短不會增加。
因為,過去這20年被壓抑的、被誤解的你們,到底還能等多久?到底還要等多久?我要讓大家不要誤會破四弟,我就要拼命的不斷救貓,不斷寫文,不斷請大家理解他、看看他。
我想要拆除他們脖子上的追蹤器,要四處投訴、請求,要靠很多人的幫助才能如願以償。
我要改變人們的誤解,需要每天絞盡腦汁翻找資料,需要一團一團獼猴團帶上山解說。
每天每天為了他們拼命奔走。
而人們出手傷害他們,卻只需要幾秒鐘。
讓他們終身殘廢,只需要一個50元的捕鼠夾。
毀壞他們的形象只需要一篇負面報導。
就‧只‧需‧要。
我的【努力】趕不上人們的【破壞】
今天大家只是看到「估計」獼猴數量的報導,就開始嚷嚷著數量過多、保育除名、開放獵捕、節育、撲殺……
可是過去這20年間我看過的殘酷畫面已多不勝數,一次一次看著他們傷殘,一次一次的看著無辜的生命消失,有人在意過這些真相?
或者大家只是隨著檯面上主流的專家學者起舞?
我家裡只有我一個小孩,獼猴就是我從小到大的玩伴,你們可以想像我的痛苦、難過嗎?我要怎麼能夠不著急
台灣獼猴,台灣的特有種,和我們一樣同屬靈長類,台灣真正的毛小孩,然而大部份的人卻對他恨之入骨,大部份的人連獼猴最基礎的生態知識都不清楚,卻憑一句數量過多就能決定獼猴的生與死。


林美美
林美美分享了一條連結:「原來愛情這麼傷」
原來愛情這麼傷
youtu.be
梁詠琪
雲豹消失不夠??
不夠還要搞台灣黑熊??
不夠還要搞金門水瀨??
不夠還要搞石虎??還要搞黑琵??
都不夠當然不夠
不然來個台灣獼猴好了
這麼多隻多到每座山都滿滿滿滿滿了出來
反正少了再復育,就像梅花鹿到日本去借種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出生率會說話?真的騙很大!

出生率會說話?真的騙很大!
1.此表的出生率如果是假的話?那真的是騙很大!如果是真的話?也是騙很大!原因在於每年以13社群(猴群)作為族群的出生率,這不是騙很大嗎?還真的騙很大!
2.就臺灣獼猴社群結構而言:一社群(猴群)成年雌猴數量介於410隻之間,此表的出生率%(嬰猴數/百隻成年雌猴),有多少社群(猴群)才能有百隻成年雌猴?會說話的數字或數據明明白白呈現在眼前,真的騙很大!
3. 此表自1998年以來就有出生率%(嬰猴數/百隻成年雌猴)10幾年來一直都有出生率%的存在!為何族群數量停滯在約有1400隻?有出生率%卻無族群成長率?這不是騙很大嗎?還真的騙很大!
4.壽山獼猴的繁殖季節/發情期為每年10月至12月,交配高峰季節於11月。此表所寫的是福山的繁殖季節/發情期與交配高峰季節?豈能以福山套用在壽山身上!就如壽山花果山(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出版)內的圖片皆是福山的,這不是騙很大嗎?連臺灣獼猴受孕時間都估算錯誤了,真的騙很大!
5.福山雌猴初次生產多為6(懷疑之) ?以壽山雌猴在4歲初次生產的比率相當高(有猴口名簿)。福山≠壽山?但都是臺灣獼猴!真懷疑是如何辨識個體、觀察能力?還是真的騙很大!
6.邏輯推理:有出生率%就有族群成長率,沒有出生率%就沒有族群成長率,沒有族群成長率就沒有數量大增,沒有數量大增就沒有人為餵食,沒有人為餵食就沒有高能量和高營養人類食物,沒有高能量和高營養人類食物就沒有靈長類初生年齡降低,依哲學博士的頭銜而言,真的騙很大!
7.有做壽山獼猴的生殖間隔的研究嗎?說壽山獼猴的生殖間隔縮短就是騙很大嗎?還真的騙很大!
8.10幾年來族群數量停滯在約有1400隻?表示沒有嬰猴出生?沒有嬰猴出生就沒有族群增長!沒有嬰猴出生率就沒有嬰猴出生率提高?沒有嬰猴出生率提高就沒有族群增長速率!
9.學者不像學者?專家不像專家?學者應有學者的風範,專家應有專業知識,權威只是名詞而已,如此的教而如此的受,真的騙很大!為何呢?牛頭不對馬嘴

【大驚】
根據台灣最有權威的獼猴專家裴教授的資料顯示,壽山台灣獼猴自2009年到達出生率的高峰後有下降的趨勢(獼猴健康與族群經營管理研討會會議手冊,2014)。
而有22.2%的嬰猴於出生後第1個月內便死亡(林金福,2007)。
且從我2013年所整理的科技部計劃報告來看,9獼猴社群中有4社群呈現負成長的情況(近二分之一),這4社群個體數量減少18.9%-28.2% 。
我推估長遠來看壽山台灣獼猴可能有滅絕的危機啊!!!太震撼了!!!
大家要好好愛護吱吱,趕快來參加獼猴團,趁現在多看點,不然以後就看不到台灣獼猴了(哭)。
— 與林金福